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结构调整要立足于基本国情,因地制宜地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怎么处理好?有四个要点。
一、要处理好“进”与“退”的关系
从我国现实的经济运行状况看,2001年结构调整的基本格局是高新技术产业以“进”为主,传统产业以“退”为主。
科技进步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促进结构升级,就要大力发展我国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的积聚过程,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扩张是“进”;与此同时,进一步淘汰传统产业中特定领域的过剩生产能力,实现生产能力、市场份额向优势企业集中则表现为“退”。但值得强调指出的是,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进”、“退”关系并非是产业之间的替代关系。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将重点表现为开辟新领域、推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及市场化、促进新技术产品的国产化;而传统产业的“退”则重点表现为资源配置重心向下游产业转移。在80年代以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我国的发展战略曾长期强调要以能源、原材料为重点。上游产业始终是资源配置的重心。目前,过剩生产能力主要集中于这些产业。90年代后期以来纺织“压锭”、煤炭“关井”、钢铁“限产”等明显地表现出了这一特点。但这并不等于说,我国的传统产业已经普遍过剩了,都不需要扩张了。相反,代表工业化中、后期发展任务的传统产业,例如装备业、汽车业等制造业,仍然是严重发展不足的。正因如此,中央关于“十五”的建议中特地着重指出,要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要鼓励轿车进入家庭。一个基本判断是,不论从2001年的短期过程看还是从“十五”计划的中长期过程看,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持力量仍将是传统产业。
二、要正确处理好“旧”与“新”的关系
传统产业并非仅仅是工业领域的产业,还包括社会服务业。社会服务业无疑是一个很古老的传统产业。但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中,社会服务业包含着很多与传统认识不同的新内容。其中,一是传统行业需要开辟新领域。例如社区服务业就是劳务服务中的一个全新领域。二是一些国外早已成为传统产业的领域需要有大发展。例如对我国居民来说,金融、保险、旅游等产业仍然是相对陌生的领域。而这些领域正是人们消费结构变化最主要指向的领域,今后一段时间需求增长最快的领域。三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新型服务业需要走向普及。例如以移动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服务业已经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途。这些领域的发展既是传统工业化任务的必然延续,同时也为“新经济”的存在与发育提供着必要的社会分工基础。具有新鲜活力、全新内容的传统产业发展同样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的重要内容。
三、正确处理好“带动”与“被带动”的关系
就技术手段的特点来说,工业化阶段的传统产业主要解决的是人手的延伸问题,现代化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解决的是人脑的延伸问题。一个常识性的哲学命题是,“脑”要通过对“手”的支配才能完成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改造。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就是前者对后者的带动与武装。
中央关于“十五”的建议中特别指出,我国面临的结构调整不是适应性的调整,而是全面优化的调整;要依靠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就生产领域的技术手段改造说,就是要以电子化的自动控制技术全面替代靠人直接操纵的传统机械化技术。高新技术不能孤立地发展,一般也难以独立地满足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项需求。国际经验证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的国家都是传统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工业化任务完成得较彻底的国家。在我国2001年的经济发展中,我们面临的现实任务就是要把改造传统产业同发展高新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整个工业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
四、正确处理好“赶超”与“因地制宜”的关系
毫无疑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立足于经济赶超的战略措施。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都已经容不得我们按部就班地重走一遍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我们必须实行工业化与现代化并举的方针。但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国民经济的实际力量、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社会对技术成本的实际承受能力和我国技术开发的现实能力部署高新技术发展进程。实际上在我国,经济赶超不仅取决于高新技术发展的速度,而且还取决于尽快完成许多传统产业的“补课”任务。例如,我国钢铁工业的产量规模从90年代中后期起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一,但迄今每年我国还得从国外进口上千万吨高技术含量的优质钢材。完成从钢铁大国到钢铁强国的转变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一步。